干货分享 | 如何避开诊所设备采购中的那些雷区
诊所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类医疗机构,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显著,然而当下中小诊所的地位岌岌可危,困境重重,归根结底,是因为自身硬件设施不健全,诊疗手段不够科学,医疗风险大,同时缺乏特色经营,各诊所间经营手段同质化,竞争激烈。
要改变这种困境,诊所必须有所改变,提升自身单位综合能力,包括提高行医人员医术水平,改善硬件环境,掌握一定的营销技巧,及时了解医疗新动向并随机应变。

现在相当大部分的基层诊所在自己的小窝里待习惯了,不愿意改变,也感觉不到周边已是危机四伏,在以前,诊所有个“老三件”——听诊器、血压计、体温计就了不得了,老百姓都觉得这个诊所好,够专业。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,医学科技在发展,新的诊断设备的出现改变着整个医疗界,新的诊疗手段以科学性和专业性得到人们的信任。
通过购入新的诊疗设备,诊所的硬件环境得以改善,综合诊疗水平大幅提高,对比医院的收费标准,老百姓更倾向于到诊所做诊疗。下面给大家分享设备采购中三大避雷法则。
设备采购三大避雷法则
虽然设备能够成为一家诊所名片和宣传工具,但终还是需要落实到性价比和经济效益。
那么该如何在设备投入中有效规避雷区呢?这里有3条准则供参考:
,不要追求“贵全大”,对于大部分全科或者专科领域的诊所均是如此。从设备的品牌选择来说,诸多一线国产品牌品质好、服务好、价格优惠,只有进口同等品牌质量的50-70%左右,这对于诊所来说,是节约成本的非常好的选择。从设备的品类来说,诸多不必要设备买过来如果用得很少,既占用场地,配全科室检查相应的医生人力成本也高,实际上采用第三方检测中心合作等方式更加省钱,可以节约至少几十万的成本。
第二,秉持“够用就好”的原则,与实际需求相匹配。一款机器可能有十几种型号,到底买哪种?此时需要从实用角度考虑,充分考虑门诊量。此外,买设备还要考虑医生的使用情况,医生是否有专业的操作水平和技能很重要,否则买了以后根本不会用,那也只是一堆废铜烂铁。每年国家为了支持基层医疗发展,每年投入很多经费供给设备,但大部分都是落灰的,因为下面的村医不会用。因此,综合考虑临床应用端实际需求和医生的能力问题,这是核心问题。

第三,未雨绸缪,提前规划设备的“家”。大部分新开诊所都缺乏提前考虑和规划设备摆放的意识,都是等装修好了才抓紧去买设备,这时就可能出现门进不去,或者买了之后没地方放、实验室小了、设备买多了等各种问题。必要时,在装修之前做CAD图纸阶段就可以考虑设备放的位置、怎么摆放、如何做前期电水、如何做放射防护等等。以下几个代表性东西如DR、CT、手术室、承重、灭菌、牙科设备对给排水的要求等等,诸如此类均是在采购设备和装修时要考虑的问题。
总体而言,诊所设备采购需要关注两点:一是效率,二是性价比。在注重性价比的前提下,提前设计与规划,拿出整体方案,再借助平台实现一站式采购,降低各个环节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,提高效率。
相关文章:
相关推荐:
网友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