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多年老院长的38句管理法则(上)!
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已故的该院前院长石应康同志,在医疗前进的道路上奉献众多。
这38条语录,都是他的医院管理法则。
1.一个清晰的战略不可或缺。
2.科学家都是要面子的。医院引进高级人才,重要的筹码不是高额薪酬,而是给他们搭建一个提升学术的平台,让他们来到这里有条件好好干活,有机会充分彰显自己的价值。否则,引来了迟早也会走。
3.把球传出去。当医院规模扩张,科室人员剧增,此时医院决策层应该让渡权力,重在制定规则,而把规则之下的自由裁量交给科室去做,各自根据他们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并作改进,因地制宜,扬长避短。若是存在弱项,科室自主制定追赶路径。总之,大规模医院的决策层好只做方向引导,同时激活民智。
4.完全照搬他人经验不是管理的出路。借鉴,顶多算是提升管理的基础,他人做法或书本经验都只是信息原材料,管理者应该整合这些信息,结合自身现状升华思考,形成创新的想法再落向自身实践。
5.农村经历有利于拓展管理视野。虽然你身在中国,但若没到过农村生活或工作,就不理解真正的中国,不理解底层民众的真正需求,你在思考管理战略的时候,就很难以足够宽广的胸怀转化你掌握的资源。相反,你有这样的经历,就很清楚你的责任不光是发展医院自身,而是将利益辐射到更宽广的范围。
6.医院管理者除了承担发展医院自身的责任,社会责任同样不可推卸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提高医院效益和履行医院社会责任二者间存在矛盾,但这种矛盾能够统一起来,医院完全可以利用资源去做很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。换句话说,医院管理者的责任绝对不光是把医院管理得有声有色,同时也要促进社会进步。
7.优秀医院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,就是能否创造一个"培育好医生"的环境。什么叫好医生,没有标准答案,但大的共同点是为其病人带去大的价值,其中包括向病人提供好的医疗技术、释放大的热情,而且在行医过程中没有任何利益换取的动机。而医院管理者要做的,是提供这样的环境条件。
8.人不可胜天,但可胜现实掣肘。管理华西医院二十年,成就感大的一点在于,身处经济相对落后、信息相对闭塞、医学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的西部,通过一群人的拼搏,照样能做出好的医院。
9.团队成长令人激动。二十年来,感情激烈的场景出现过好几次,大概都离不开一个主题,那就是团队的成长。刚上任的时候,满脑子的梦想就是塑造一个让医院职工踏踏实实干事的环境,后来看着大家开花结果,做事在成长,做人在成长,很难控制自己的激动情绪,好几次被感动得泪流满面。
10.管理者靠前呼后拥建立威权,背后只是员工口服心不服。医院管理者要拔掉内心里的"行政化"病根,依托权力的呼风唤雨注定只是昙花一现。管理者要赢得员工的心,首先得让自己的心与他们在一起。
11.要看远,先站高。要管理好医院,不能只盯住医院这一亩二分地,应该站上行业和国家的高度。
12.医院管理和病例讨论都不能只栽花,不载刺。病例讨论是医生提高诊疗水平、防范医疗差错的国际通用手段,重在以科学态度检视对错,而我国不少医生因担心得罪人,讨论时往往不顾真理,维护同事此前无论对错的结论。长远来看,这种"你好我好大家好"的做法有益无害,导致每个人丧失前进的动力。
13.梦想是可以成真的,只要足够努力。管理者要提醒员工这点且倾力去做--创造实现梦想的环境。
14.每个人都有闪光点,员工没有闪光只能说明管理不善。领导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,把员工分为三六九等且赋予刻板印象,好的怎样都是好的,差的永远无法改变。其实,员工是否闪光看领导将其搁于何位,放在他不擅长的岗位,带给他的便是一辈子的沮丧;相反,放在合适的岗位,其成就感会源源不断。
15.一个人做事只是加法,一群人做事才是乘法。只有团队协作才能打硬仗、打胜仗。
16.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缺一不可。医疗离不开医院多个部门默契地综合服务,比如,医生负责诊断、检验科负责检查或化验,护士负责执行医嘱、后勤负责物质供应,等等。但是,国内医院普遍采用分部门的纵向管理,各自把自己关在楚河汉界里,仿佛老死不相往来,每个部门总是习惯维护自身利益,无形中忽视怎样服务病人。这时候,特别需要医院决策层填平部门间的鸿沟,辅以联接各部门的横向管理。
17.管理者要脚踏实地拉车,但好境界是吸引坐车的人跳下车一起拉。管理者必然是牵头拉车者,绝大多数人是帮忙推车者,少数人是坐车者。拉车的人要吸引坐车的人一同拉车。另外,坐车的人不费力气,但往往还抱怨车拉得太颠簸,拉车者好沉住气,等到到终点时再听坐车者评价全程拉车的良莠。
18.把问题归结到管理而不是前任领导,避免人际斗争的内耗。很多机构有个通病,遇到问题总抱怨某个人,或者新任领导接手时带着感情色彩谴责前任领导,这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斗争,显然不利于机构发展。正确的做法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作出改进,否则要你来干什么,无非是想借助人事调整推行改革。
19.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根因法找到问题的根本,并寻求消除问题根源的对策。每个领导都在审视,但审视的应该是管理上的不足,而非人的短板。每每看到问题,应该习惯于去分析流程是否欠妥、组织结构是否恰当、政策导向是否偏颇、责任落实是否到位。总之,抓住现象找本质,而非浮于表面化解问题。
相关文章:
相关推荐:
网友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