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疗设备现状分析
随着医疗卫生机构对现代医疗设备需求的不断提高,医疗设备的市场需求持续增加。医疗设备的采购工作与通用物资采购工作具有明显不同,其对采购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。
如何确保采购人员具备岗位所需的业务能力?能否准确判断投标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医疗、教学和科研的需求?如何把好医疗设备准入关?

现状分析
准入门槛较低 水平良莠不齐
随着医疗设备的多功能、数字化发展,要保证设备技术先进、可靠、有效,采购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。目前,我国并未对医疗设备采购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明确规定,其准入门槛较低,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,且无相关专业背景。《中国临床工程发展研究报告(白皮书)》调查指出,临床工程部门人员博士学位仅占0.5%,硕士学位约占7.6%,本科及以下约占91.9%,生物医学工程知识背景人数约占21%,而医疗设备采购人员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。因此,在拟定招标需求和前期市场调研时,过度依赖使用科室和评审专家,易产生倾向性等问题,难以组织开展技术层面的论证,以致采购中陷入被动局面。
非专人专岗 培训走过场
医疗设备采购质量的管控涉及各采购环节,采购人员过硬的业务能力是保证采购质量的必要条件。采购机构人员多数由各部门抽调组成,如临床工程部门、财务部门以及营房基建部门等,部分人员未接触过医疗设备,而在繁重的采购任务下,又往往忽视对采购人员的培训,采购人员不熟悉岗位职责,缺乏系统性、规范性的培训,遇到专业性问题时,如如何建立招标参数的倾向性?如何审核投标供应商资质?如何查询投标公司之间的关联性?如何处理质疑?往往捉襟见肘。
政策法规不熟 职业道德堪忧
医疗设备领域是国家各级部门重点监管的行业,各级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较多。由于产品类别多样,采购复杂性也较强。比如,医疗机构所使用的设备,除了通过政府采购途径获得外,还有投放、捐赠、合作和租赁等形式。
特别是遇到设备附带试剂和耗材时,如果操作处理不当,可能违反相关政策法规。因此,医疗设备采购人员除应掌握相应的法规政策外,还应遵循相应的行为准则。同时,在医疗设备采购过程中,部分采购人员由于职业道德缺失、监管不力等原因,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,容易出现投标信息、评标专家名单、排斥潜在供应商等典型违规行为,导致损害采购方及其他投标人利益的情形出现。
从医院的设备规划到采购,霍尔斯专业团队设计和组织代表设备从无到运行的整个过程,能够承担任何医疗机构的整体规划,包括复杂的医疗大学中心,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转化为现实。
以医疗设备整体规划与采购管理的理论为基础,从设备和设施的评估,预算编制,设备规格,采购,体现价值链的整合性设备规划。
相关文章:
相关推荐:
网友评论: